返回

抗战援朝傻柱的军长舅舅

首页
关灯
护眼
字体:
第83章 抗美援朝第三次战役打响,强突临津江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    正因为后勤出现了变故,这就使得位于前线作战的第13兵团以及第9兵团的志愿军战士们所获取的物资补给,更加的稀缺了,之前还有窝窝头,馒头和咸菜吃,现在只剩下便于携带的炒面粉和烤土豆了。

    这两样东西看似能填饱肚子,但真的难以下咽,炒面粉吃进去嘴里完全就是干干的,只能就着水或者雪直接送进食道里,至于原本的烤土豆因为天气的关系,全都变成了他娘的冻土豆,不仅硬还硌牙,很多战士都是放在咯吱窝下等稍微热乎一点了,在直接一小口一小口的吞入腹中。

    但就是这样艰苦的条件,志愿军的战士们还是咬着牙坚持了过来。

    而楚云所在的117师相对条件要好一点,因为之前云山城一战,我们整个师分到了不少物资,其中最多的除了弹药就是罐头,基本人手一罐,不过这些罐头大家都不舍得吃,因为这是救命的东西,实在遭不住了,才会打开来享用。

    毕竟志愿军的战士基数太多,根本就不够分。

    楚云作为117师的师长,在当晚亲自视察了整个117师的营地。

    看着有些战士还在吃着烤土豆,他二话不说,直接将属于自己份额的罐头分给了那些战士,他这种大无畏的精神很快就传遍了整个117师,并在全体官兵面前树立了一个非常的形象。

    这就是典型的用10几个罐头,换取了一波军心,但实际上,他每天晚上一个罐头足够他一个人变着花样吃个几年没什么问题。

    虽说他有点自私了,但毕竟他现在好歹也是正师级干部,该享受的还是要享受一点的。

    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

    随着抗美援朝第二次战役结束才过去仅仅一个晚上,志愿军各部还没有得到充分的休息,迫于目前的半岛形势,组织决定趁着美联合军还没有完全缓过劲的机会,继续对其进行穷追猛打。

    就本着趁你病要你命的作战态度,不给美联合军有任何喘息的机会。

    鉴于组织的这番命令和要求,志司第一时间做出了行动部署,这一次继续以西路军第13兵团麾下的6个军作为此次的主力部队。

    另外北韩方面,在经过一系列的休整喘息后,他们重新又组建了三个军加入了这一次战斗,他们分别是北韩第1人民军,第2人民军以及第5人民军。

    至于东线的第9兵团,因为指挥宋仑在进行长津湖战役的时候,虽然重创了美军,但自身的伤亡也比较大,故而暂时进入了休整期,没有直接参与此次作战。

    此次的作战任务具体分配,北韩第1人民军从开城出发,目标是文山地区;

    50军则是从高浪浦里出发,目标则是高阳,目前守在这里的是英29旅;

    楚云所在的39军任务比较艰巨,他们的作战目标和40军是一致的,就是南下先拿下东趸川里,然后朝着议政府方向而去,这里目前是南韩军的临时指挥部;

    至于38军则是从永平一带,前往场巨里,最终目标也是议政府;

    42军和66军,则是从马平里一带出发,目标是南韩第2师驻守的修德山。

    最后位于杨口地区的北韩第2,第5人民军,目标是突破南韩第8师,第3师的防御圈,兵锋直指自隐里一带。

    在开战前夕,有一个利好消息传来,那就是美第8集团军的指挥官沃克在后撤的过程中,遭遇了一场意外车祸,直接原地去世了。

    美联合军紧急从后方将参谋李启微调了过来,让他担任了美第8集团军的指挥官,并让他进行指挥。

    相比于之前美军指挥官沃克的作战方式,李启微完全就不是一个按照正常套路出牌的主。

    他在上任之前,就是美军的随军参谋,对于前二次参战的志愿军,他有着非常深刻的了解和认知,他认为之前己方之所以会打不过志愿军,其根本原因就是己方太计较一城一地的得失,完全放弃了自身机动化的优势,跟对方在打拉锯战,阵地战,这就是典型的以己之短,攻敌之长。

    为此,他在一上台就重新整顿了军务,对于整个第8集团军,以及其他南韩军中不听安排的,顽固不化的军官进行了调换。

    他的作战方式比较粗暴,不在乎一城一地的得失,完全就以歼灭志愿军有生力量作为战略目标。

    为了应对此次志愿军的主攻进攻,作为第8集团军的李启微在38线以南将近100公里的地带上,布置了两条防线。

    第一条防线,布置了大概有9个师的南韩部队,目的就是进一步迟缓志愿军的进攻,在一定程度消耗志愿军的实力。

    至于第二条防线,则是精锐的美联合军,目的就是以逸待劳,准备收割突破第一道防线陷入疲态的的志愿军战士的生命。

    这一次作战,志司一共调遣了将近22万人的部队,北韩人民军方面则是大概有8万余人,一共将近30万规模的部队。

    这一次的目标就是进一步扩大战果,将战线向南移动。

 

第83章 抗美援朝第三次战役打响,强突临津江(1/2),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。

   《 加入书签,方便阅读 》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